top of page

行  为             装  置             文  章             简  历            文  献            展  讯            链  接            联  系          ENGLISH

评 论

上海滩林一林之转换 

陈侗

       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人们被林一林作品中反复而且大量地使用“砖”这种物质材料的行为迷惑了,以为它就是林一林的标志,甚至也是“大尾象”的一个侧面。形成这 一定见的主要理由其实不是“砖”出现的次数太多,而是林一林每一次都能让砖与其他的材料——例如钞票、水、电视机、单车等——混合在一起。同时,他本人身 体的介入也使得砖与墙不存在永恒性的概念,使得砖的固有特性发生了转变。这样一来,砖和墙就变成了类似于绘画材料那样的语言范畴的东西。不同的是,林一林 同时拥有了它的使用权和所有权。然而,侯瀚如对于林一林早期作品的分析又使这种权力得到了升级:林一林借用砖墙,“发展出了一种对于人和变动的环境之间的 关系进行质问和谈判的独特策略”。侯瀚如的这个判断最终给我们描绘出“大尾象”的总体形象:中国——主要是南方——经济发展之下种种异化现象的观察者和思 考者,以及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回应和艺术转换的实践者。

       社会学无疑是“大尾象”为了获得作品的现实性集体投注的一个方向,林一林自然也不例外。在林一林的作品中,我们能清楚地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针对现实 的不同的回应和变化的策略。而且,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,这一切其实主要是通过身体——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——来完成的。因此,用来概括林一林的典型 画面可以借用1994年的那件作品:林一林站在被他掏空的一堵砖墙内。我们或许不必对这个画面作太多解释。我们宁愿相信这个画面暗示着一些别的东西,例 如:更多的可能性。后来的情况已经证明了,身体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利用,而砖墙被留在身后了。

        砖墙的渐渐淡去意味着空间的扩大和可能性的增加。但是,“对于人和变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质问和谈判的独特策略”保留下来了, 并且出现了一些迂回, 一些盘 根错节。例如,1995年的《安全渡过林和路》似乎已经

oneday12_edited.jpg

© lin yilin 2018

bottom of page